01
自动驾驶正在艰难寻找可落地的商业模式
细分领域都快人满为患了:
上山(矿山)下海(港口)
到群众中去(外卖、快递)
到工厂里去(物流、仓储)
到广阔天地里去(农场、巡检)
......
听起来,是不是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?
找到细分领域,自动驾驶就一定可以落地吗?
大跃进往往伴随着大浪费、大盲目。
02
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已被接近滥用。追溯其本源定义,只有两条:
新市场颠覆(new-market disruption):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。
低端颠覆性(low-end disruption):能给现有产品,提供一个更简单、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。
自动驾驶技术初期,好比魔童降世的哪吒,是一头“充满希望的怪兽”:
如初生婴儿,带着新特性和先进性;
如怪兽,非常粗糙、易失控、充满破坏性。
可以想见也必有一场“剔骨换肉”的炼狱考验在前方等待。受到的阻碍和历史上的其他技术变革所经历的并无不同:
需要多行业、跨行业的其他技术的辅助,而这些技术并不能轻易地获得或者过于昂贵;
由于缺乏新技术性能方面的相关知识,阻止了潜在用户。同时,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与潜在用户的个人偏好、风险厌恶程度及对未知项目的支付意愿相关联的经济障碍;
与国家政策及调控机制这一更深层次的因素有关。尽管政府面临着社会及环境对可持续技术偏好方面的压力,但依旧未出台清晰的政策指导和发展战略;
基础设施及其维护方面的因素也妨碍了新科技的迅速传播和采用;
新技术的引进可能带来的不受欢迎的社会及环境影响,这也会阻止它们被广泛接受。
03
自动驾驶几个典型细分领域:快递、外卖、厂区物流、环卫、出租车、景区、港口、矿山等。共同的特点是TO B。
尴尬在于:自动驾驶的应用并没有创造或开辟一片新的市场。
市场依然是原来的市场,只是工具发生了变化。使用美团骑手送外卖,还是采用无人车送外卖,与每天的单量并不相关,市场的本质也没有发生变化。
尴尬在于:自动驾驶工具,至少在现阶段,还无法给这些行业提供一个更简单、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。
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总持有成本TCO的降低和未来人力资源短缺的预期。可这一转折点的“When”,依然笼罩在迷雾中。
人力资源短缺预期目前看还存在悖论:
出租车、滴滴、黑车还是一大部分人的谋生出路;
北上广深等看起来具备无人车优先使用条件的,聚集了大批欠发达地区涌入的人,在把骑手、快递员等当做改善家庭收入的道路;
中高端园区、城市广场、国企、政府机关等,被寄托着无人清扫率先使用的希望,殊不知在这里面工作的清洁工,有多少是托关系才能进去的;
同理,景区的摆渡车司机在很多三四线城市,也是一个清闲的好职业。
一年新增50万骑手,美团做了什么?
1月7日,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《城市青年: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》,报告中显示,2018年有270万骑手在美团获得收入,相比于2017年新增了50万人。一年新增了50万骑手,美团是怎么做到的呢?
使用效率的计算存在极限问题:
很多人在计算使用效率的时候,通常采用的是平均值,或者最低限的方式,比如一天平均单量是50单等;
如果概念是替代,就必须按照最高峰值计算。比如快递,按双11的业务量,比如送餐,按最高峰时段计算;
如果概念是补充,如何补充?好比绝大部分餐厅的送餐机器人,其实最终沦为摆设的吉祥物了。
04
对于当下的落地量产,仅细分还不够,必须要找到细分的细分,边缘的边缘:
学校、科教、大型活动展示,对实际使用条件不严苛的;
高端群体,需要提升自身形象格调和附加值的,忽略购买成本的;
对于时效性要求不高,但使用人力又无利益可图的;
从TO B转向TO G(政府),安防、巡逻、军队的;
电力、化工、危废、辐射等,人身安全面临威胁的;
……
太细分同时意味着市场容量小。
对于未来的量产落地,则必须更多关注使用无人车带来的变化甚于关注无人车技术本身,同时要从人和车的属性不同上去出发:
无人车只是工具,必须融入系统。现有的前端后端和使用环境都是围绕人设计的。来看一个美团骑手的典型工作流程:
一个骑手,接到某小区住户的订单以后,点开手机查看订单。然后发动车子,提速上路,途中经过路口或避让行人车辆时刹车减速,然后再提速。用3分钟左右时间到达餐厅,到达餐厅时已经做好饭,骑手用1分钟时间跑进餐厅,找到自己订单编号的餐再跑出来。再次发动车子,提速上路,用3分钟时间到达顾客所在的小区门口,然后进入小区后减速慢行(不可能和在马路上一样的速度)。用1分钟时间到达顾客楼下,然后停下车,打开餐箱拿出餐,用1分钟时间上楼到顾客门口。然后用敲门,等待顾客开门,把餐递给顾客,再下楼。又需要2分钟左右。然后用1分钟时间驶出小区,到达马路上。开始下一个订单配送。
整个过程是跨几个场景的,那么各场景的接口势必要为无人车重新定义的。好比当使用电脑记账时,进销存的流程发生变化,货物也要二维码了。
人可以看做是能够使用各种工具的AI,而无人车则是具备AI属性的工具!批量落地必须基于这个出发点进行环境的改造了。
有人时代,是围绕一件事情或一项任务,安排人如何去经济高效的实现。无人时代,可以打个比方,好比你手下有一群可以24小时不怕苦累干活的力工,你怎么靠他去赚钱。
这个概念是不同的。无人车相对于人来说,在成本高的情况下,就必须挖掘时间成本。这意味着,车辆可能并不完成单一任务,或者为单一公司主体服务,这个涉及到运营主体的变化。
无人车和人属性最大的不同是,无人车是工具、是财产,可以更方便的集中智能调度来提供服务。比如过去的物流车辆,有很大部分是在私人的手中,并基于此产生了各种商业模式。
乘用车都在轰轰烈烈向出行服务转型,其实物流未来亦是如此,区别只在于其服务的对象是“货”而不是“人”。如何让品类繁多、千奇百怪的货物们,精准、高效、快捷、低成本的到达指定位置,绝对是一项难度不逊于服务“人”的大系统。
万物自有关联,好比滴滴等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出租车等行业格局一样,如果借助智能互联大数据辅助无人车形成集约高效的大运力系统,那么就出现了所谓“新市场的颠覆”。这个未来的终局,需要多方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了。
05
依照上述,在细分的无人小车领域,未来将会是三方演义:车辆生产集成方、无人驾驶方案提供方、以菜鸟、美团、京东等为代表的场景资源方。
最终的甲方老大一定是场景资源方,道理可类比滴滴。但其注意力更多需要集中投注在环境特性的提取、运行系统的闭环、场景环境接驳口的改造上。没必要过多关注单车技术方案。毕竟手握终端场景,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!
车辆的集成方虽然注定变成大乙方,但由于其生产制造的专业性,涉及到复杂的生产研发组织、供应链体系、质量体系等,不可能变成互联网企业,其地位是比较稳固的。
而无人驾驶方案提供方可能略显尴尬,目前能看到的工作就是把车辆改造成无人驾驶并去销售。要想批量推广,就必须借助到场景资源方的力量。而以菜鸟、美团、京东等主导推动和以自身来推动,是完全不同的能量级别。
所以及早从方案提供商转为运营商,趁着大的场景资源方还没注意时,迅速摸清一两个可以复制的场景模式。运营投车,意味着还要投充电桩、运维人员、车管、后台等的一系列支出,需要资金投入的,还有仓储、信息系统、科技系统等。虽然很难,但依然好过未来被吃掉。
06
虽然很难
拥抱进化是永远的主题
时光倒退至7500万年前,
彼时恐龙等巨型生物统治整个生物圈,
环视地球找不到可以威胁他们的存在。
然而,遥远星空,
一颗来自亿万光年外的小行星正悄然逼近。
此后,天地大碰撞,
天外来客彻底改变了地球生态。
霸主不再,
小型化和多样化的生物形态逐渐成为主流,延续至今。
生存或死亡,
固守或进化,
命运在小行星向地球出发的那一刻已经注定,
你只在碰撞一刹那,才看到底牌。
能源革命、智能爆炸、无人驾驶、万物互联,
一颗新的行星,正鼓动风云,
那条数万公里的慧尾在太阳底下奔涌激荡,
你,还要视而不见吗?
你,还要等到底牌掀开那一刻吗?
——波波娃《拥抱进化是永远的主题》